今天看完了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感覺小說本身在敘事上挺一般的,有種混亂的感覺,幾個主要人物的特性也並不鮮明,不過這也不是以描寫人物為賣點的小說了。本書的劇情是幾章人物故事和幾章群像劇切換,有好幾次在人物故事沒告一段落的時候就切換到宏觀視角、群像劇情,再切回來的時候已經是過一段時間的故事了,看起來難免有些割裂感。雖然本作敘事、人物都很一般,但是對災難下人的描寫卻很煽情,讀了很是令人傷感。
小說的前段時間還是以幾位主角為中心來敘述,中期主要講述沉沒的原理,後期則是以宏觀的角度來描寫整個事件。因為對人物的著墨不足,導致有些人物故事虎頭蛇尾的,有很多沒有交代。不過科學的部分倒是很詳細,但也因為詳細而無聊,可能學地學的人來看會很開心吧。
要不是看過電視劇《日本沉沒:希望之人》,讓我對這書感興趣,我估計也堅持不到最後。雖說如此,最後部分吸引我繼續看下去的還是想看到小野寺和玲子的結局吧。最後看到摩耶子也很意外。
看完書本來以為玲子已經沒了,但是看豆瓣有討論說還有第二部,其中有二人相見,便頓時想看相關的情節了。但是第二部中文版只有 08 年出版的,網上電子版、二手書都找不到,只能看緣分了吧。
不過看豆瓣上第二部的書評,其中的一個世界主義的觀點很有趣。評論者認為作者在第二部中提出以世界主義取代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完成世界性的民族、國家的整合",猶太人即是世界主義的典型。該評論寫於 2011 年,當時還是全球化盛行的時候,聯想到當下 2022 年世界各地民族主義回潮的現象,倒是不由讓人感慨時過境遷、世事無常。